完善建設組織模式 深化四大改革
一是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政府投資工程和裝配式建筑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除以暫估價形式包括在工程總承包范圍內且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外,工程總承包單位可以直接發包總承包合同中涵蓋的其他專業業務。
二是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鼓勵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企業聯合經營、并購重組,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企業。實行工程總承包的政府投資項目應采用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托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
三是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新產業,加快研發應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等裝配式建筑新技術,培育一批設計、生產、施工全產業鏈的裝配式建筑業企業。
四是改革建筑用工模式。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實行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促進建筑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
深化“放管服” 優化五個環境
一是簡政放權。放寬承攬業務范圍,對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能力、能夠提供足額擔保、信用良好的房建、市政企業,允許其承接資質類別內上一等級資質范圍的工程。放寬工程建設項目招標規模標準,非國有資金投資項目允許業主自主決定發包方式。全面實行電子招標投標和實時在線監督,逐步推行遠程異地評標。對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并聯審批。到2018年12月31日,停止實施主管部門代收、代撥建筑施工企業養老保障金制度,由建設單位在開工前按照定額費率直接向施工企業支付,并將收款憑證作為辦理施工許可證的要件。
二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建筑市場動態監管制度,對放寬下放的各類資質、資格審核許可事項,堅持放管結合,加強后續監管和效能評估;對新進入建筑市場的企業,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對取得資質的企業實施動態核查,確保其技術管理能力與承攬業務相適應。
三是減輕企業負擔。建筑領域工程質量保證金預留比例上限由5%降至3%。企業從事技術轉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在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筑和實行工程總承包的項目中試點推行工程保險和擔保制度。建設單位凡要求承包企業提供履約擔保的,必須對等提供工程款支付擔保,否則視為建設資金未落實,不予辦理施工許可證。
四是規范工程價款結算。嚴格執行工程預付款、進度款、竣工結算和工資支付制度。建設單位應足額向承包單位支付工程款,不得將未完成審計作為延期工程結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對未完成竣工結算的項目不予辦理產權登記,對拖欠工程款1年以上的建設單位不批準新項目開工,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施工企業限制承接新項目。
五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山東省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平臺,加快實現與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數據共享交換,實現企業資質、信用業績等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有效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實施建筑市場主體“黑紅榜”制度,依法依規公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接受社會監督;開展市場主體信用評價,細化評價內容和標準并鼓勵社會征信機構參與。實行綜合評價法的招標投標項目,信用評價權重原則上應占10%以上。
最新推薦
-
協會會員煙臺鈞隆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龍城壹號項目榮獲“山東省建設工程泰山杯獎”
2022-06-08 -
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 研究部署“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
2022-06-086月7日下午,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全省穩定經濟運行工作視頻會議以及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等系列會議精神,研究聽取各領域“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情況和下步計劃,對迎難走在前、逆勢開新局進行再動員再部署。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牟樹青主持會議并講話,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劉建民部署全區穩定經濟運行工作。工委管委領導班子成員,各鎮街、直屬各部門、企事業單位、駐區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
-
我區組織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
2021-11-2411月20日下午,開發區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在業達城市廣場項目隆重舉行,全區建設、施工、監理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總監、項目經理等280余人參加。通過搭建全區的建筑行業學習交流平臺,有效提高各企業負責人、項目管理人員對建筑工地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的意識,推動全區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本次觀摩活動主要分為防護標準化、監管智能化工地建設兩大內容:一是采用定型化鋼板網盤扣外架、模板支撐架、安全通道和樓梯防護,在滿足主體結構施工要求的同時,增強了安全性能,加快了施工速度,提升了架體整體觀感效果,有效減少了安全隱患。二是在原有遠程視頻、揚塵監測、塔機運行監控、起重機械人臉識別等智慧系統的基礎上,試點推廣吊鉤可視化、升降機運行監控、危大工程監測等多種監管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管理手段,做到“自動化減人,機械化換人”,有效推進工程安全監管信息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