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動態

    Industry Dynamics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行業動態行業動態
    A-
    A+

    煙臺繪制三維地下管線圖 水電氣等一目了然

    2012-08-08
      昨天,煙臺市地下管線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地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暨牟平區地下管線普查成果專家驗收會。

      從會上獲悉,煙臺目前已完成萊山區、芝罘區、高新區和牟平區面積約 593 平方公里區域內的管線普查工作,探明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訊等8大類1萬余公里的地下管線,編繪了1:500地下綜合管線圖3163幅;并完成了地下綜合管線數據庫建設,開發了三維地下管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有了這雙可以透視地下的“眼睛”,馬路拉鏈將逐年減少。

      地下“毛細血管”身份很復雜

      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城市的“生命線”,承擔著傳送信息、輸送介質等功能,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煙臺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日趨增長,地下管網長度(不包括封閉管理的住宅小區)從2000年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現在的近9000公里,各種管線涉及到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電信、人防、工業、軍事等20多個產權單位。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煙臺在市區地下管線工程規劃建設管理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不足。“不按規定辦理規劃審批手續,違法建設多;地下管線現狀資料不全,缺乏統一管理;管線建設各自為政,計劃性不強,另外,管理部門缺乏協調。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市區有限的地下空間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管線建設多頭無序、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據規劃部門工作人員介紹。

      高科技“透視眼”探明地下管線

      據介紹,為給城市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提供完整準確的地下管線信息,按照市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煙臺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于2009年7月啟動,截至目前,煙臺目前已完成了萊山區、芝罘區、高新區和牟平區面積約 593 平方公里區域內的管線普查工作,探明了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訊等8大類1萬余公里的地下管線,編繪了1:500地下綜合管線圖3163幅;并完成了地下綜合管線數據庫建設,開發了三維地下管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普查工作不僅使各類管線有了“身份證”,系統也繪制了一張城市地下“電子地圖”,為城市地下空間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提供有效依據。

      面對各種“失憶型”的地下管線,工作人員動用了地質雷達探測儀、管線探測儀、GPS定位儀等等多種高科技“武器”進行探測,為了保證精度,對那些電磁信號反應不清、管線定位和定深誤差較大的關鍵部位,工作人員采用了釬探、開挖辦法進行了探尋。

      系統能模擬三維開挖施工

      在市規劃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三維地下管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

      “你看,這條路下面的給水、雨水、污水、天然氣等管道有多粗、高度是不是有沖突,都能在這里看得一清二楚,這個系統不僅能提供平面圖,還有局部放大圖和縱橫斷面圖等等。”記者進入“綜合管線三維展示”系統,點開芝罘區北馬路某一點位,一個“3D版”的地下地圖就“蹦”出來,上面有各色管道。

      “這個界面與谷歌類似,和GoogleEarth是同源技術,共有4.4萬多個數據模塊。”工作人員說,該系統擁有管線數據查詢統計、管線管理應用等6個子系統,初步實現了管理、審批,分析、查詢、輸出和動態更新等功能。今后,進入該系統后,鼠標一點,地下埋著哪些管網,各自的管徑、材質、埋深、路由等都一目了然,這個系統不僅能提供平面圖,還能提供局部放大圖和縱橫斷面圖,并且自動批量生成管線模型,模擬三維開挖施工。

      據了解,目前,萊山區、芝罘區、高新區等數據都已按統一格式進行入庫管理,隨著牟平區管線普查驗收成果的通過,下一步牟平區數據也將同步錄入。另外,福山區管線普查也將啟動。

      科研人員正在研究“地學CT”

      在驗收會上,來自國家地下管線探測與管理方面的專家對煙臺地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和牟平區地下管線普查成果給予一致肯定。專家組一致認為,“煙臺市地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設計科學合理、技術先進、功能齊全,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和合同規定的要求,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通過專家驗收。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地下管線的長效管理和動態更新機制,并積極推進管線信息共建共享。對牟平區普查成果,專家組認為,該工程管理科學,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工作任務,成果良好,也順利通過了驗收。

      會后,中國測繪學會前理事長、原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楊凱教授表示“摸清城市地下情況,對于城市基礎建設以及前期項目的規劃意義重大。”他說,地下管線的普查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作為一項地理空間信息科學,它對市民的吃、住、行等生活發展息息相關,他還透露,國家目前正組織科研人員對地球探測工程進行研究,今后“地學CT”的出現,將有望從深層次解決這一問題。

      煙臺擬建地下“共同溝”

      老城區、老道路常被“開膛破肚”,新建道路今后也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煙臺市已在6區展開一場清理城市地下 “血管”普查,龐大地下管道信息系統正逐步建設,而在煙臺市未來的規劃中,將逐步推行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

      根據市政府出臺的《市區地下管線規劃建設管理辦法》,道路改造中涉及新、改、擴建地下管線的,應當優先采用地下管線綜合管溝技術,建設綜合管溝。條件不具備的可先行建設弱電管廊。

      啥叫“地下管線綜合管溝”?據了解,這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從日本一份規劃方案中,看到了關于“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的示意圖,在這個方案里,“共同溝”建設在道路地面以下,十分寬敞,兩側像我們居家的“儲藏室”一樣,依次排列著許多粗細不同、用途不一的水、電、氣等各類市政管線,中間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這個便道高達1.8米,頂部有照明設備,兩側底部還有一條排水溝。

      整個“共同溝”建成以后,每隔一段距離留有一個操作井,管線安裝、檢修、故障排除等工作全部在隧道內部進行。“今后,地面建筑如果增加,需要增設的管線直接從‘綜合走廊’里預留的通道接入,這就避免了在建設過程中,頻繁對馬路‘開膛破肚’,大大降低城市的建設成本,減小對周邊環境和交通的影響。”據工作人員介紹,建設“共同溝”已成為城市建設中的一個必然趨勢。

      成立地下管線專門主管機構

      談起煙臺在建設“共同溝”所面臨的問題和差距,工作人員坦言,就目前來說,在建設“共同溝”技術上應該沒有問題,但最大的難度還是誰管理、誰投入的問題。

      據了解,根據目前全國的經驗,中山市目前推廣得比較不錯,當地已成立了單獨的管理機構,負責“共同溝”的建設管理,每個部門不再建設各自的管道,而是管線單位“進駐”走廊后,向主管部門支付一定的管理費用。

      工作的啟動,必須先立法。”此前,煙臺市政協委員唐振鐸也一直關注“共同溝”,在采訪中,他認為,解決目前煙臺地下管線“各自為政”的情況,建設“共同溝”勢在必行。但是,“共同溝”牽涉的管理部門眾多,其屬性既有公益性,也有經營性。因此,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法規體系和一套相適應的管理辦法,才能促進共同溝的有序發展和順利實施。同時,建立一套“共同溝”使用糾紛、道路管線事故處理的監察和仲裁機制也十分必要。

      延伸閱讀:我國六城市已先行建設“共同溝”

      1994年上海浦東新區建成國內首條“共同溝”后,2002年12月又開工建設安亭新鎮“共同溝”,在居住區內鋪設“共同溝”,在國內目前尚屬首次。該“共同溝”總長約6公里,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矩形框架,斷面長、寬都為2.4米,供水、電力、通訊、廣播電視、消防等管道和電纜,都以層架形式進入“共同溝”,而燃氣管道則置于上方專用空間。“共同溝”內有足夠空間供維修檢測人員走動和工作。

      此外,北京、廣州、濟南、沈陽、大同等先后進行了建設“共同溝”的嘗試。杭州、嘉興也已把建設“共同溝”列入城市規劃。

    最新推薦

  • 日韩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