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檔次,擴大規模,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2006年以前,煙臺住博會只是一個部門性展會,規模較小、層次較低。2003年的首屆住博會,有186個房產、建材、家裝企業參會參展,展位僅200多個。自2006年起,住博會升級為由煙臺市政府主辦,房產主管部門承辦,規模層次不斷提升,展位數量成倍增長。到2011年,煙臺住博會已吸引400余家企業參展,布置展位1000余個,展出項目涵蓋了房地產開發、裝飾裝修、建材及汽車等各大類別。今年的住博會由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省住建廳、煙臺市政府聯合主辦,展會展出面積達2.4萬平方米,展位1200多個。其中初步確定房地產展位800余個,涉及全市300多家房地產企業;家裝建材展位400余個,涵蓋了門業、衛浴、太陽能、潔水設備、家具等十多個住宅產業化部品,國外品牌達60余個。總體看,今年展會規模和參展企業數量均超往年,必將成為又一屆眾人矚目、影響深遠的房地產業盛會。
二、審時度勢,科學引導,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走向。煙臺住博會自舉辦以來,始終堅持科學分析研判房地產業發展形勢,合理確定展會主題,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從2003年的“創國際化品牌,興房產業大展”到2005年的“平抑房價,活躍市場”,從2009年的“激活住房消費,共建和諧人居”到2011年的“ 圓百姓安居夢想,創和諧宜居城市”,每一屆展會都要經過深入調研、科學判斷,每一個主題都契合了時代特點和產業發展形勢。當前,房地產市場正處于深度調整期,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投資開發步伐放緩,量價冷熱不均,不穩定因素仍占主導地位,而發展綠色建筑漸已成為業內共識。針對這一形勢,2012煙臺住博會確定了“生態宜居、和諧共贏”的主題,力求全面展示近年來我市住宅產業化發展成就,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理念,加速住宅科技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在全市的推廣、應用。同時,引導企業科學布局、合理定價,引導市民堅定信心、理性消費,共同推動住宅產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三、服務市民,活躍市場,橋梁紐帶作用日益增強。十年住博會,不僅為廣大市民選房置業、改善居住條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重要平臺,也為全市房地產及相關產業搭建了展示形象和相互交流的橋梁,真正實現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多方受益”。作為房地產業主管部門,每屆住博會期間都會推出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舉辦一系列高層次論壇交流活動,在真正讓市民得到實惠的同時,傳遞先進理念、引領產業發展。展會期間的商品房成交量已從2003年的196套,6600萬元,躍升到2011年的銷售意向6700余套,實際成交近1000套,成交多額近7億元;觀展人數也從往屆的幾萬、十幾萬人躍升至50余萬人次。今年住博會期間,將舉辦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交流會、2012煙臺市在建工程信息發布會暨地產商與建材供應商對接會、“房價大家談”、惠民團購等活動,對展會期間購房置業的市民還將免收住宅權屬登記費、交易費及住房置業擔保手續費、服務費,最大限度讓利于民,活躍市場。可以說,隨著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煙臺住博會的實際效果將會進一步擴大,煙臺住博會品牌將會進一步叫響。
最新推薦
-
協會會員煙臺鈞隆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龍城壹號項目榮獲“山東省建設工程泰山杯獎”
2022-06-08 -
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 研究部署“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
2022-06-086月7日下午,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全省穩定經濟運行工作視頻會議以及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等系列會議精神,研究聽取各領域“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情況和下步計劃,對迎難走在前、逆勢開新局進行再動員再部署。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牟樹青主持會議并講話,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劉建民部署全區穩定經濟運行工作。工委管委領導班子成員,各鎮街、直屬各部門、企事業單位、駐區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
-
我區組織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
2021-11-2411月20日下午,開發區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在業達城市廣場項目隆重舉行,全區建設、施工、監理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總監、項目經理等280余人參加。通過搭建全區的建筑行業學習交流平臺,有效提高各企業負責人、項目管理人員對建筑工地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的意識,推動全區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本次觀摩活動主要分為防護標準化、監管智能化工地建設兩大內容:一是采用定型化鋼板網盤扣外架、模板支撐架、安全通道和樓梯防護,在滿足主體結構施工要求的同時,增強了安全性能,加快了施工速度,提升了架體整體觀感效果,有效減少了安全隱患。二是在原有遠程視頻、揚塵監測、塔機運行監控、起重機械人臉識別等智慧系統的基礎上,試點推廣吊鉤可視化、升降機運行監控、危大工程監測等多種監管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管理手段,做到“自動化減人,機械化換人”,有效推進工程安全監管信息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