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綠色建筑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發展迅速,2012年通過認證的綠色建筑比2009、2010、2011三年通過認證的面積總和還要多,2013年通過認證的綠色建筑數量比2012年又增加200多個。即便如此,2013年通過標識認證的綠色建筑面積仍僅能占到新建建筑年竣工總面積的3%左右,無法適應我國建筑領域轉變發展模式的新要求。山東省的綠色建筑標識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3年我省有60個建筑項目通過綠色建筑評價標志認證,位列全國各省市首位。但從綠色建筑的總量和比例來看,我省的綠色建筑推廣應用工作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不難看出,要想大規模推進綠色建筑建設,激發開發建設單位的自發性和積極性,就必須要讓開發建設單位認清綠色建筑可以實現低增量成本和高增量效益的雙贏。
通常,項目設計所采用的技術評價指標決定了項目的增量成本和效益。通過對8個一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進行分析顯示,其增量成本由0.43元/m2至168.9元/m2不等,也就是說要同樣達到某一水平星級的評價標識,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及由此帶來的不同成本來實現。同樣,二星和三星級綠色建筑業存在類似的情況。可見,合理的選擇技術路線可以顯著降低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因此綠色建筑已并不意味著高成本和大投入。同時,為推廣應用綠色建筑,國家及山東省相繼出臺了星級綠色建筑補助政策,國家的補助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可獲得財政獎勵45元,三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獎勵80元;山東省的補助標準為:一星級15元/平方米,二星級30元/平方米,三星級50元/平方米,這些補助政策的實施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相當一部分綠色建筑可以實現成本零增量。如威海市的上海花園項目于2013年獲得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其綜合增量成本約為30元/m2,獲得省級資金補助后基本實現了零增量成本。
通過對30個住宅綠色建筑分析得出,一星級增量成本為0.43-168.9元/m2(平均15.98元/m2),二星級增量成本為20.24-58.9元/m2(平均35.18元/m2),三星級增量成本為11.01-157.41元/m2(平均67.98元/m2)。可見,增量成本隨星級的提高而提高,其中技術方案合理的一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已下降到較低水平或基本接近于零。但是,極少數一星級綠色建筑由于選擇使用了高效能的風冷機組導致增量成本顯著增加,僅此一項的增量成本就達133.75元/m2,另有少數一星級綠色建筑由于選擇了高效能水冷機組導致增量成本增加,此一項的增量成本為84.05元/m2。由此看出,選擇恰當的技術評價指標是降低成本的關鍵,不恰當的選擇評價指標會導致增量成本顯著差異,也就容易造成綠色建筑需要高成本和大投入的假象。
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額外成本,對尚未普遍應用、容易導致成本增加的評價指標應慎重選擇。在6大類評價指標當中,綠色建筑項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大多是為滿足“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的要求而造成的,如4.2.6條:當采用集中空調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比現行國際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中的有關規定值高一個等級;再如4.2.8條: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能源回收系統(裝置)等目前尚未普遍應用且增量成本較高的評價指標。另外,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風力發電技術、光伏、蓄能設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對比較低。可見,設計單位對技術的應用和成本效益的掌握是決定綠色建筑成本及經濟效率至關重要的因素。從應用的技術方案來看,多數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可以通過選擇恰當的技術評價指標,以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綠色建筑星級評價標準要求。這說明經過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綠色建筑在設計知識水平、市場供應、技術選擇、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日漸成熟。
在增量成本明顯下降的同時,綠色建筑亦同時會帶來一定的增量效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比常規建筑在運營生命周期中節省的能源費用;(2)業主及開發商可能得到政府的財政激勵(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3)企業員工在綠色建筑內工作生出效率的提升;(4)企業通過使用綠色建筑而建立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5)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帶來的效益等。其中,對業主而言,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主要包括一次能源節省及節能、節水帶來的經濟回報。
隨著社會進步及建設科技發展,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將逐漸降低,增量效益卻將日益提高。目前來看,大多數綠色建筑需要一定的增量成本投入,但隨著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的發展及國家政策的鼓勵扶持,綠色建筑可以通過科學合理地選擇技術方案來實現低增量成本和高增量效益。因此,要實現低增量成本建成高效益綠色建筑,選對技術路線尤為關鍵。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局,鄭立杰
上一篇:基坑變形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
下一篇: 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要點分析